问答详情
久久问医>科室分类>全部问题>中医保健
我来回答
病情分析:
指导意见:
手机号:
验证码:
密 码:

最佳回答 因不能面诊,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

蒋医师

蒋医师

病情描述:
,(苍耳子(炒)15g ,辛夷花(包煎)15g ,白芷20g,薄荷15g,桂枝15g,防风30g,党参50g,黄芪75g,白术15g ,生甘草25g),水煎服.帮你改下,这样吃,作用强.

2009-08-02 14:26

全部答案 因不能面诊,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

能医师

能医师

病情分析:
本病不要是过敏性鼻炎,科试用过敏煎房用柴胡、五味子、白术、甘草等

2009-08-02 14:25

柴医师

柴医师

病情分析:
您好,建议您试着换一下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,我本人有成功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成功案例,由于是网络可能不能为您去针灸治疗,但是我把我的一些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内容发送给您,希望能对您的病情有所帮助.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报道,首见于1957年.在50年代有多篇临床资料.六,七十年代各地亦有这方面的观察文章发表,除用针刺疗法外,尚有穴位注射,穴位贴敷等法.近十余年来,针灸治疗本病获得了较大的进展,多种穴位刺激之法,包括指针,光针,灸法(艾灸,冷灸),耳穴压丸,耳针等,都被应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,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病例,有的论文一次就报告500例以上病例的观察结果.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规律.此外,日本医者用针灸及良导络法治疗过敏性鼻炎也取得较好的效果. 【治疗】  (一) 冷灸(之一) 1.取穴 主穴:分三组.(1)大杼,膏肓;(2)风门,脾俞;(3)肺俞,肾俞. 2.治法 灸药制备:分二组.(1)按白芥子50%,细辛30%,甘遂20%的比例称取药物,共研细末,用鲜生姜汁调和,分做成直径1cm大小的药饼备用.临用时,先将麝香少许撒于药饼面上.(2)藿香,白芥子,细辛各占20%,甘遂,白芷各占15%,元胡占10%.上药共为细末,加冰片,麝香少许,用鲜姜汁调成糊状,制成药饼备用. 于每年初伏,二伏,三伏进行治疗.每次选一组穴.药饼任选取一种.贴敷时,用4cm2大的胶布,将药饼贴于穴位上.可敷贴1小时~3小时,如病人感觉灼热难忍,宜提前将药饼除去.小儿贴药半小时即可.部份病人贴药后出现水疱,可涂以龙胆紫药水并盖上消毒敷料.上述三组穴位,轮流选用,3次为一疗程,每年完成一疗程.本法孕妇及实热症明显者慎用. 3.疗效 疗效判别标准:临床痊愈:贴药后症状,体征基本消失,观察1年未见复发;有效:贴药后症状及体征减轻,或发作次数减少;无效: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. 共治1556例,临床痊愈418例,有效1008例,无效130例,总有效率为92.0%[3,22]. (二) 冷灸(之二) 1.取穴 主穴:印堂,大椎. 配穴:内关,外关. 2.治法 灸药制备:有二法.(1)斑蝥一味(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).生用,去头,翅研末,亦可炒酥研末过筛,装瓶备用.(2)斑蝥20g,研末,用95%酒精浸泡过滤,制成10%的斑蝥浸出液,备用.上法任取一种. 应用第一种灸药,一般仅取印堂穴,效不佳时改用内关穴.令病人取仰坐或仰卧位,常规消毒穴位,待干燥后,用一块1cm见方之胶布,中间剪一黄豆大小孔,贴在穴位上.以斑蝥粉适量,加水,蜂密,醋调为糊状(不宜太稀,以免流溢他处),将药物直接涂于小孔内的皮肤上.亦可用干斑蝥粉置于孔内.然后再取 1cm×1cm之胶布覆盖在原胶布上.24小时后去掉.第二种灸药,可主穴全取,效不显时可主配穴同取.用5mm2 园形滤纸浸足10%的斑蝥浸出液,帖敷穴区1小时~2小时后去掉.上述二法,均每周1次.注意:斑蝥为剧毒药品,有强烈发泡作用,外贴面积不宜过大,尤其不可误入眼内.贴后出现水疱,小者不须处理,多于2日~3日后自然吸收;大者用消毒针穿刺后涂以龙胆紫药水. 3.疗效 共治数百例,有疗效统计的443例,其有效率为89.5%~97.1%[4,5,21].并发现 治疗后血清IgE,鼻粘膜激发试验明显降低[21].

2009-08-02 14:29

容医师

容医师

病情分析:
(三) 针灸 1.取穴 主穴:印堂,鼻通. 配穴:百会,迎香,合谷,风池. 鼻通穴位置:鼻骨下凹陷中,鼻唇沟上端尽处.本穴又名鼻穿,上迎香. 2.治法 主穴为主,酌加配穴1~2穴.印堂穴用1.5寸30号毫针,以提捏法进针,刺入2分,得气后针尖向下,沿皮下慢慢刺入1寸,用捻转结合提插,使针感到达鼻准头,内及鼻腔.鼻通穴,以1寸30号毫针,先刺入2分,得气后针尖朝向印堂方向沿皮斜透刺,至鼻腔有发胀感为宜.留针20分钟,每隔5分钟行针1次.百会穴用艾卷作雀啄灸,灸15分钟~20分钟.余配穴得气后,施平补平泻之法,继而接通电针仪,连续波,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.持续30分钟.上述方法,针刺每日1次,灸疗日可2次.10天为一疗程. 3.疗效 以上法共治160例,临床痊愈105例,显效28例,有效23例,无效4例,总有效率97.5%[6~8]. (四) 穴位激光照射 1.取穴 主穴:迎香,合谷,足三里,风池. 配穴:流涕加上星,鼻塞加鼻通,嗅觉减退加通天. 2.治法 以主穴为主,每次取2~3穴,据症加配穴.以氦-氖激光仪照射,波长为632.8nm,出功率5mV,照射方向可与传统针刺方向一致,如迎香穴以患者平卧时,与水平面成45°~55°为宜,风池穴向对侧眼,合谷,足三里取垂直方向.光斑直径1.5mm~2mm.一般每穴照射4分钟~5分钟.每日1 次,10~12次为一疗程. 3.疗效 共治141例,结果临床痊愈72例,显效13例,有效40例,无效16例,总有效率为88.7%[9~11]. (五) 指针 1.取穴 主穴:分二组.(1)鼻通,合谷;(2)迎香,少商. 配穴:前额痛加阳白,攒竹,上星,百会;目眶痛加鱼腰,睛明,印堂;偏头痛加太阳,头维,率谷;流黄涕加风池,曲池. 2.治法 主穴为主,每次取一组穴,两组交替应用 .配穴据症而加.一般指针法为先取面部穴,再取上肢穴.用一手拇指偏峰切穴位,先轻切之,逐渐加压,治法中适当加指颤动作,最后逐渐减压结束治疗. 取面部穴治疗时,令病人取仰卧位,医生位于病人之右侧,以右手拇指桡侧缘(预先敷以脱脂棉,防止切伤病人皮肤),切按选定的穴位.切按时,拇指伸直,其他手指自然弯曲呈半握拳状,逐渐向下用力,使局部产生酸,胀等得气感.上肢穴位治法为用双手拇指指腹(或偏峰)上敷脱指棉,切按在选定的穴位上,缓缓用力切按,使病人得气,产生酸胀感.上述每个穴位,均需切按5分钟.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,停治一月,再巩固治疗5次. 3.疗效 共以本法治疗600例,结果痊愈432例,显效110例,有效47例,无效11例,总有效率98.2%[12,18]

2009-08-02 14:27

禄医师

禄医师

病情分析:
(六) 耳穴压丸 1.取穴 主穴:内鼻,外鼻. 配穴:咽喉,肺,肾上腺,内分泌. 2.治法 主穴必取,酌加1~2个配穴.以王不留籽或磁珠(磁场强度380高斯),置于0.7cm×0.7cm见方的胶布上,贴压于预先消过毒的耳穴上.每次贴一侧耳.贴完后即行按压,直至耳廓充血.嘱患者自行按压,每日3次以上,力度适中,每次按压30次.3日~4日换贴1次,两耳交替进行.4次为一疗程,疗程间停治3天. 3.疗效 共治97例,临床痊愈44例,显效20例,有效29例,无效3例,其总有效率为96.9%[13,14]. (七) 耳针 1.取穴 主穴:分二组.(1)肺,肾上腺,内鼻;(2)肾,内分泌,皮质下. 2.治法 主穴每次取1组.用28~30号5分毫针针刺.在穴区探得敏感点后作好标记,进行严格消毒,然后予以针刺,双侧均针.得气后留针30分钟,每隔10分钟行针1次.每日1次,7~10次为一疗程. 3.疗效 共治25例,临床痊愈20例,有效4例,无效1例,有效率为96%[15]. 本法经3月至6年随访,尚有一定远期疗效. (八) 艾灸 1.取穴 主穴:分为二组.(1)大椎,肺俞;(2)足三里,三阴交,合谷,曲池. 配穴:脾虚加脾俞;肾虚加肾俞. 2.治法 主穴每次取1组,先用艾条灸法.令患者取仰卧位,两手平放,两眼微闭,全身放松,自然呼吸.医者将点燃之纯艾卷对准穴位熏烤,并将艾卷上,下移动.其距离以患者能忍耐,感舒适为宜.施灸时间30分钟~40分钟,局部应出现红晕.然后取灸药(取苍耳子,辛夷花,徐长卿,细辛,甘遂,沉香,肉桂各等量研细末和匀)适量,用新鲜姜汁调成糊状,做成直径为1cm的圆饼贴于各穴,上盖敷料,并用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.第一疗程,每隔10天灸贴1次,共3次.第二疗程每隔一月贴1次,亦为3次.一般治二个疗程. 亦可用隔姜灸法:取直径2cm~3cm,厚约0.2cm~0.3cm的新鲜老姜片中间剌数孔,并置于所选穴区,上放艾炷施灸,每穴3 壮,以皮肤潮红为度,每日1 次,10 次为一疗程.疗程间隔2日~3日. 3.疗效 以上法共治119例,结果痊愈30例,显效37例,有效43例,无效9例,其总有效率为92.4%[16,17]. (九) 穴位敷贴 1.取穴 主穴:肺俞,风门,膈俞,大杼,脾俞,肾俞 . 2.治法 敷药制备:藿香,白芥子,细辛各占20%,甘遂,白芷各占15%,元胡占10%.上药共为细末,加冰片和麝香少许,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备用. 患者取坐位,头部稍低,穴位常规消毒后以皮肤针叩剌至微出血,然后将上药贴敷到穴区,24小时后取下.10天1次,3次为一疗程.治疗期间禁食生冷腥辣,注意保暖. 3.疗效 共治1000例,结果临床控制360例,显效390例,有效210例,无效40例.总有效率96%[19]. 这些针灸疗法请您不要自己操作,最好是请专门的针灸医生来为您治疗.

2009-08-02 14:28

类似问题推荐
-->
相关经验
查看更多相关经验

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