问答详情
久久问医>科室分类>全部问题>心理科

全部答案 因不能面诊,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

郑文海

郑文海 心理科

病情分析:
你好,这样教育孩子不错。 一、取悦 自打孩提时代起,父母就教育孩子最宝贵的奖赏就是得到他人的赞同。结果,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,孩子俯首帖耳,言听计从。为了得到老师的欢心,孩子勤奋好学,规规矩矩。当孩子试图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时候,孩子就会被指责为自私。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许,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分不清是非。  尽管孩子知道努力争取成功,需要一些以我为中心的措施,但是孩子仍然继续要做好人。这其实是一种经过矫饰和隐蔽的行为。孩子经常把对自己的关心和对别人的关心埋在心底,而继续用放弃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权利来博得别人的赞同。由于孩子不想与别人发生对抗或挑战,也不希望搅乱自己心灵中对是非曲直那种根深蒂固的见解,因此孩子时常把别人不公平的对待埋在心底,忍气吞声,而用精神上的优越感来安慰自己。  二、柔弱 父母常以高压手段严厉管教自己的孩子,孩子做了错事,得到的只是严厉的呵斥,甚至是一顿暴打。久而久之,子女对父母感到畏惧,不敢把心里话与父母交流,更难得有情感上的交融。  有的父母凡事不让孩子独立解决,总想一手包办,不敢让孩子离开父母身边半步,生怕有一点闪失。小至穿衣、洗脸,大到读书、交友,都大包大揽,事事照顾周到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,一般表现得依赖性强、被动、胆怯、消极、顺从、顽固、冷酷,缺乏自信与自尊。  三、自怜 孩提时期是造成自怜的主要时期。有一个女孩,她在七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,并留下后遗症,走路异于常人。每个人都为她难过,包括她的父母、老师和姐妹。她听到他们在说:“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啊。”这个女孩得了小儿麻痹症,对她而言是个创伤,因此她的生活起了变化,但这完全是由她和她的家人造成的。他们认为一个跛足的女孩子根本不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,这种信念通过他们的行为而得到增强,最后终于变成事实。  有的孩子每次生病的时候,父母总是显得非常担忧,其实他得的并不是什么严重的大病。为了得到饼干和同情,孩子开始夸大症状,最后变成了一个自怜者,时常担心和怀疑自己身体上有病。赢得别人的同情,对他而言是莫大的满足。他每次做出想赢得别人同情的行为,就越需要别人的同情,这种需要变成了无底洞,再也不可能填满了。同时,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争取别人的同情上,再也没有余暇顾及其他的事情了。  四、羞怯 害羞是一种习惯,起因于许多事情。如有的父母说,女孩子就应该安静有礼,整齐清洁。孩子越按照父母的旨意行动,就变得越害羞。有的父母以另一种方式促成孩子害羞。父母说话大声,而且咄咄逼人。这样一来,压抑了孩子的感情,她告诉自己:“我才不要像他们那样,把自己弄得像个疯子。”以后,他就尽可能采取和父母不同的行为方式。孩子养成了害羞的习惯,并不断以行为塑造这种感觉。  五、忧虑 忧虑是种惯性的思考方式。忧虑是一种悲观的看法,这种看法可以破坏欢乐,并毁掉幸福感。还记得小时候常听妈妈说:“穿上衣服,否则你会感冒。”这就是忧虑的雏形。不少权威人士告诫:“如果不用功,你就会落后。”“如果你再抽烟,你会得肺癌。”“再不出门交友,你就终生独身了”。这些话原本可以换个说法:“如果用功,你就可以顺利毕业。”“如果你能戒烟,常出去玩,你会更健康,而且有更多的朋友。”但长辈总以为威吓效力大于鼓励,于是养成了孩子忧虑的习惯。  

2016-04-11 09:17

姜文艳

姜文艳 心理科

病情分析:
你好:首先是要科学的教育 ,避免暴力。多沟通。

2016-04-11 09:21

类似问题推荐
-->
相关经验
查看更多相关经验

资讯